制氮机氮气纯度一旦低于工艺设定值,往往像“慢性病”——先是产线氧化变色,再是客户投诉,最后被迫停机。要迅速定位病灶,可沿“气源—吸附—控制—检测”四条主线排查。
一、气源品质差是最大元凶
压缩空气带水、带油或粉尘,会把碳分子筛“毒化”成砖块。现场先看冷干机露点是否≤-20 ℃,再查前置除油过滤器压差;若滤芯半年未换,基本可判定污染已入塔。
二、吸附环节三大隐患
分子筛超期服役:运行3–5年后吸附容量衰减20 %以上,需取样测氮氧分离系数,不达标即整塔换新。
塔内短路:粉化或装填不实会造成气流沟流,表现是纯度随流量增加急剧下降;拆塔可见黑色粉尘或床层凹陷。
再生不彻底:解析压力高于0.05 MPa、时间不足或再生气量小,导致“旧氧”滞留;应核对PLC再生步序与阀门状态。
三、控制系统失序
吸附—均压—解吸的周期靠电磁阀与气动阀精准切换。阀芯磨损或线圈老化会造成内漏、串气,纯度曲线呈锯齿波动;用肥皂水或超声波检漏仪可快速定位。
四、检测环节假象
氧分仪未定期校准,常把99.5 %报成98 %;用标准99.9 % N₂重新标定即可排除误判。
快速处置建议
先关小产气阀,若纯度立即回升,说明流量超载;再检查露点和滤芯,必要时停机更换分子筛。记录进气压力、温度、纯度三条曲线,交由厂家远程诊断,可避免盲目拆塔造成的二次损失。